<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英国beat365官方APP_365bet备用线路_365bet手机版客户端

        当前位置:首页>>民族宗教>>民族简介

        英国beat365官方APP_365bet备用线路_365bet手机版客户端

        发布时间:2018-01-31 13:54 信息来源: 民委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散居于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全国壮族人口16926381(2010),吉林省有1547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壮族自称因地而异,有布爽布壮布侬布曼20余种,解放后,统称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壮族 

          壮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它与周秦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人、良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至唐宋,又被称为俚僚,或蛮僚。唐宋时期,设置各羁縻州县,统治壮区。到元、明、清代的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建立土官制度,给土官以各种特权,将政治与经济的统治结合起来,加强对壮族地区的统治,使壮族地区长期处于封建领主制的社会。清代实行改土归流,推动了壮族地区封建地主制的发展。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文字系1965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绝大多数壮族地区社会的发展水平已与当时汉族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即处于封建地主经济比较发达的阶段,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因素。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及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逐步使壮族地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1949年底,壮族地区才得以彻底解放。 

          壮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 

          壮族文化艺术  

          壮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特点显着。花山崖壁画反映了壮族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情况,主要分布在广西左江两岸的峭壁上,以宁明花山崖壁画最为着名。广西出土的五百多面铜鼓,大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大的直径达1米以上,重上千斤,鼓现有浮雕的花纹图案,其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壮族地区,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的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民族舞蹈舞步雄健,诙谐活泼。壮戏是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综合性艺术。壮族常用的乐器有唢呐、蜂鼓、铜鼓、铜锣及笙、箫、笛、马骨胡等。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早在唐、宋时生产的壮锦就已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壮锦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图案精美别致。 

          壮族风俗习惯  

          住房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部分地区住房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又称麻栏)建筑。干栏建筑是用木(或竹)柱做成离地面相当高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成住宅,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存放东西。这种住房形式适应于潮湿多雨、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区。主食以大米、玉米为主。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每逢节庆,喜欢做五色饭。五色饭是用红兰草、三月花、密蒙花、枫叶等可食用的植物,制出不同的颜色水汁浸染糯米,蒸出黑、红、黄、紫、白五色饭,这种五色饭,色、香、味俱佳。吃五色饭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俗。在壮族聚居的农村,特别是在比较偏僻的山区,服饰仍保留本民族的特色。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有的以布帕缠头。妇女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裤或褶裙。婚俗:婚前恋爱自由,其方式有对歌、抛绣球、打木槽、赶歌圩等。丧葬:一般行土葬,部分地区有拣骨重葬的习俗,即人死葬若干年后将遗骨拣出,放入瓦瓮内密封再葬。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很富特色,多在春耕后的一天进行。这天各家都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至牛栏旁给牛吃。据说,因为耕牛在春耕中被人们呵叱、鞭打而失魂,这样可以为牛拾魂,保牛平安,也是为了对牛一年辛勤耕耘表示慰劳。有的地方,牛魂节这天让牛休息。礼节与禁忌:壮族热情好客,家里来客,都以在丰盛的酒饭款待;给老人端茶、盛饭,都用双手捧给;农历正月初一不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不吃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小孩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小孩未满月,不能到别人家里去。 

          壮族宗教信仰  

          信仰多神,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土地神、灶神、太阳神等。唐代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人壮族地区。近代以来,也有部分城镇居民信仰天主教、基督教。 

            

        (责任编辑:焦云峰) [纠错]